2023.04.12
建立友善兒少校園申訴機制刻不容緩
近日中部某高中學生疑似因師長不當對待進而輕生的事件,發生這樣的悲劇,令人感到難過與不捨。有鑑於此,兒盟在此提出三點沉重呼籲。
近日中部某高中學生疑似因師長不當對待進而輕生的事件,發生這樣的悲劇,令人感到難過與不捨。尤其令人惋惜的是,從新聞報導中可知,即便是學生遭遇種種不當對待,從頭到尾卻沒有任何人啟動申訴機制,導致在如此嚴重的師生衝突過程中,沒有輔導資源可及時介入提供協助。現行教職人員對學生的不當行為大致分霸凌、體罰或不當管教兩類,根據教育部110年校安通報統計,一整年下來僅259件通報師對生霸凌、200件左右通報教師體罰事件。而除了教育部外,尚有監察院兒童陳情信箱可申訴公務人員失職,但為何實際上提出申訴如此少?學生不知道從何申訴起,以及認為申訴管道沒有用是關鍵。
兒盟長期關注台灣校園與兒少權益,根據我們一線觀察,現行機制一般人很難區辨「教師霸凌」還是「體罰不當管教」,一旦申訴錯誤,極可能判定不成案而從頭再來;二是對申訴機制的陌生,處理流程與申訴機制的空開透明非常仰賴學校的說明與宣導,然實際上有些學校也不清楚,更遑論要對外宣導;最後是舉證,學生提出申訴後,必須自行蒐集證據,但除了要列舉教師不當行為外,還要證明自己因而產生身心創傷,或課業受影響,有些學生還必須到身心科求診用藥或是請醫師開立相關證明,但仍可能被判定與教師行為無關而不成立。
以上種種都是學生申訴時經常會遭遇的困難,可見此機制猶如「破關打怪」申訴必然要抱著「破釜沉舟」的決心,然除「程序」難關要克服外,隨著機制啟動後的調查,一些無形的「衝擊」也會伴隨而來。校園保密問題一直為人所詬病,申請調查的吹哨者,或霸凌相關人等身分往往都會曝光,教師會不會因此對他們另眼對待?會不會被學校、同學「標籤」造成「二度傷害」?這些過程中應該要留意的學生狀況,往往被曠日廢時、繁複的調查過程給淹沒,而即便成案後是否真能改善教師行為,學生也不信任,也難怪學生對於申訴裹足不前。
有鑑於此,兒盟在此提出沉重呼籲:
1.儘速公開台中學生案調查結果,作為後續政策、制度、配套措施改進之參考。
2.依照兒童權利公約第二次國家報告國際審查結論性意見 ,教育部應列舉教師不當行為樣態,學生無須自行舉證身心受創。
3.建立友善兒少校內外申訴機制,廣宣申訴管道並制定保護吹哨者條款,同時處理過程需適時輔導,避免二度創傷。
未來兒盟將持續透過行政院以及台中兒少委員會關注此案發展,並積極參與相關修法會議,努力推動更友善的中央與地方兒少申訴機制,以及相關政策法令的修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