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【陪伴指引】霸凌與我們的距離-如何與孩子聊霸凌?
當孩子的周遭有霸凌事件發生時,無論其是否直接參與其中,都是親子間展開霸凌話題的時機;而引導孩子成為智慧的旁觀者,亦是相當重要的議題。
當得知學校或班級有霸凌事件發生時,無論孩子是否直接參與其中,都是家長與孩子展開霸凌話題的時機;藉此能夠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亦能提升孩子面對與因應人際關係的能力。
我們可以掌握以下四大原則,幫助我們與孩子展開有效之對話:
- 穩定自我身心
對話過程中,孩子可能會因您的反應而決定自己可以坦承多少想法與心情,故無論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成為被霸凌者,或是對霸凌者的行為感到憤怒,身為大人的我們都須先讓自己穩定身心、避免情緒化,才有機會聽見孩子內在的聲音、回應孩子的需要。
- 創造開放的對話氛圍
與孩子討論霸凌時,營造一個安全、開放的環境非常重要。讓孩子知道,他們能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,而您不會帶任何評價做回應,所以您可以透過開放性問題來開啟對話,讓孩子願意表達自己的想法,如:「你有聽說班上有同學被欺負嗎?」、「看到別人被排擠有什麼感覺?」、「如果有同學被欺負,你覺得可以怎麼辦?」。
提醒您,孩子的反應可能會受當時的情境氛圍影響,而回應出令您不解或無法接受的行為,此時可透過好奇並聆聽他這麼做的原因及當時的心情,試著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感受,能讓孩子感到安心及被支持。
- 幫助孩子辨識霸凌行為
並非所有不友善的行為都是霸凌,協助孩子理解霸凌的定義與形式,能讓其意識到周遭環境的霸凌因子,以避免自身做出霸凌行為。可以給孩子具體的例子,例如取同學不喜歡的綽號,並故意排擠他、在網路上留言嘲笑等,是言語、關係及網路霸凌的一種型態。讓孩子對於霸凌的定義不僅限於直白的肢體暴力,而能更多元的理解與辨識霸凌樣態,進而學習尊重他人。
- 成為有智慧的旁觀者
當孩子成為霸凌事件的旁觀者時,我們可以優先教育孩子如何自保,因為確認自己的安全是最重要的,但若僅有這選擇則可能會讓孩子陷入價值觀衝突的矛盾感,即「我知道霸凌是不對的行為,但我只想到自己,這樣是對的嗎?」,而漠視也會讓霸凌行為延燒,換作若是自己的孩子成為被霸凌的角色,您一定也會希望周遭的人可以多點友善與正義來幫助孩子。我們可以依4個面向,引導孩子成為智慧的旁觀者,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並提升自我價值感:
- 不袖手旁觀:除了跟信任的大人反應所目睹到的情況外,可以鼓勵孩子採取正向支持之行為,例如私下安慰被霸凌的同學、讓對方不感到孤獨;或表達自己的立場,告知這行為是不對的。
- 不興風作浪:不跟隨做出傷害他人的行為,但也不挑起激怒霸凌者的情緒。
- 做角色演練:陪伴孩子摸索合適自己個性特質及能力的因應之道,您可以與孩子做沙盤推演,以回應孩子的擔心,幫助其體驗情境後練習適切回應。
- 支持與陪伴:直接讓孩子知道,您願意聆聽他的心情,而無論發生什麼事情,您會一起討論並也會了解他的想法後,再做出您們都同意的行動。
#兒福聯盟反霸凌行動
延伸閱讀:《霸凌事件怎麼面對?一起了解遇到霸凌孩子、家長、老師可以怎麼做》https://antibullying.children.org.tw/activity/video/1184